新華時評:基礎打牢,飯碗才能端牢

2021年04月23日 22:29  新華社

 

 

新華社記者王立彬

  食為政首,地為糧本。食,一日三餐在每個人嘴邊;地,一年四季在鄉(xiāng)村居民身邊。中央三令五申之下,從根本上遏制小地塊、大數(shù)目、遍東西亂占耕地、侵占耕地現(xiàn)象,關鍵靠基層管理,靠鄉(xiāng)村治理。

  新華社民生直通車欄目此次追蹤侵占耕地的農民投訴,案例情況不一、細節(jié)不同,但采訪中發(fā)現(xiàn)一些基層干部,對身邊的侵占耕地現(xiàn)象缺乏警覺性、甚至熟視無睹,或一問三不知。經過多年重拳整治,大規(guī)模非法占地現(xiàn)象相當罕見了,但各地蠶食式小規(guī)模侵占耕地事件量大面廣,觸目驚心。最近半年來,自然資源部5次公開通報案例高達257起。除極個別涉及腐敗黑惡外,絕大部分案例反映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一些基層干部缺乏耕地保護意識,法治觀念淡薄,對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法規(guī)要求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甚至以身觸法。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你占一點,我也要占一點;你圈一分,我就劃一片。零打碎敲動搖的是耕地保護紅線。寶貴的耕地,被非法改做景觀綠地”“休閑園地”“山水池塘,違反黨紀國法,農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最接地氣的基層干部絕不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地不關己,高高掛起,這應該是耕地問題標本兼治的一個切入點。

  如果耕地保護的基礎打不牢,14億人飯碗就端不牢。我國耕地保護,黨中央強調的是省級負總責、基層抓落實,如果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省長責任制不能到縣、下鄉(xiāng)、進村、入戶,基層落實就成了基層落。國務院常務會議21日通過的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進一步強化土地管理法的可操作性,進一步強化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現(xiàn)象的針對性,進一步強化對侵占耕地聽之任之的問責性,對強化基層普法、執(zhí)法、用法,強化耕地保護,這是一場及時雨,也是一場及時雷。

  村小有乾坤,事關天地人。鄉(xiāng)村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民群眾安居樂業(yè)、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保障,也必須是耕地保護的基礎保障。農村基層黨組織是我們黨執(zhí)政體系的神經末梢,是最具敏感性的基礎性一環(huán),也是耕地保護最基礎性一環(huán)。耕地八不準”“一不得等專項整治,必須與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鄉(xiāng)村治理的指導意見》《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貫徹落實相結合,走出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怪圈,使耕地保護真正地從末端治理走向源頭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