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80年不改的信仰,烽火沂蒙鑄初心

2018年12月20日 10:15  大眾日報

 


重溫80年不改的初心和信仰 

  大眾報業(yè)集團開展“重走創(chuàng)刊路 溯源80年”大型融媒采訪,牢記使命踏上新征程 

 

 

  慶祝大眾日報創(chuàng)刊八十周年

  80年風雨兼程,80年一路壯歌。2019年1月1日,大眾日報將迎來80歲生日。自誕生那日起,大眾日報始終與黨同心,與人民同頻,與時代同行,創(chuàng)出黨報連續(xù)出版時間最長、輸出人才最廣等多個奇跡,實現(xiàn)了由一張報紙到全媒體融合發(fā)展的大型傳媒集團的跨越。

  邁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在這一重要歷史節(jié)點上,大眾報業(yè)集團開展“重走創(chuàng)刊路 溯源80年”大型融媒采訪活動,尋訪報紙在沂蒙革命老區(qū)的主要活動足跡,重溫80年不改的初心和信仰,展現(xiàn)記錄時代風云、推動時代進步的責任擔當,堅定忠實履行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的信心。今起陸續(xù)推出文字和視頻報道,敬請關(guān)注。

  1939年,大眾日報在烽火中誕生。80年時光流轉(zhuǎn),變的是時代,不變的是初心—— 

  烽火沂蒙鑄初心 

 

 

  圖①:1939年10月16日,“大眾通訊社”開始播發(fā)新聞。圖②:1944年,設(shè)在莒南王家野疃的印刷廠排版車間。圖③:融媒體記者采訪沂水縣王莊村94歲老黨員朱鳳蘭老人。圖④:大眾日報創(chuàng)刊地印刷廠舊址。圖⑤:大眾報業(yè)集團幫助沂水縣云頭峪村修建的“大眾路”。

  12月3日,臨沂市沂水縣夏蔚鎮(zhèn)云頭峪村。

  凜冽的北風裹挾著密集的雨點,拍打在云頭峪河的水面上。薄霧中的錐子崮,像極了一把鋼刀,捅開層層霧氣,直插云霄天邊,仿佛帶人回到了硝煙彌漫的80年前。

  1939年元旦前夜,這個大山深處的小村落大雪紛飛,伴隨著老式手搖印刷機的咣當咣當聲,4000份沾著墨香的大眾日報創(chuàng)刊號在一間農(nóng)家小屋里付印,次日凌晨被交通員裝進草筐、挑著扁擔分數(shù)次帶到根據(jù)地各處。這一刻,標志著中國報業(yè)史上連續(xù)出版時間最長的黨報正式誕生。

  一顆不滅的初心,由此開啟。

  初心是什么

  為大眾服務(wù),成為他們精神上的必要因素之一,成為他們自己的喉舌,更成為他們所熱烈支持的最公正的輿論機關(guān)。 

  ——大眾日報發(fā)刊詞 

  12月3日,重走創(chuàng)刊路前方報道組來到沂水縣夏蔚鎮(zhèn)王莊村,村里最引人注目的建筑,莫過于已有百年歷史的王莊天主教堂。巍峨聳立的哥特式建筑見證了近代史的百年更迭,并于1938年迎來了一批身著土布軍裝的人——中共山東分局和八路軍山東縱隊的同志們。

  “這里就是中共山東分局的舊址紀念館!彪S著王莊村黨支部書記公培建的指引,一幢灰瓦紅柱的二層小樓,躍入記者的視線。斑駁的磚瓦、暗紅的窗欞、發(fā)黃的照片……舊址紀念館的一切仿佛都在訴說著那段烽火歲月。

  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后,山東被擺在了全國敵后戰(zhàn)場重點發(fā)展的中心位置,毛澤東豪邁地發(fā)出指示,“派兵去山東”! 12月,根據(jù)中央決定,蘇魯豫皖邊區(qū)省委改為中共山東分局。

  山東分局的建立決定了有必要創(chuàng)辦一張黨報,以鼓舞帶動全山東人民的抗日斗爭。而大眾日報,就在這歷史性的節(jié)點應(yīng)運而生。

  “一是黨的報紙,二是有利于統(tǒng)一戰(zhàn)線,三是廣泛發(fā)動群眾!眲(chuàng)刊之前,中共山東分局書記郭洪濤和大眾日報首任社長劉導生、首任總編輯匡亞明談話,敲定了辦報的三原則。

  王莊村171號,一處沂蒙山區(qū)普通的農(nóng)家院落,正是80年前的大眾日報編輯部。就是在這個院子里,匡亞明、劉導生和郭洪濤圍坐在一張舊桌子前,討論著報紙的名字。

  “當時匡老說,報紙的宗旨是‘立足于大眾,大眾辦,大眾看’,就叫‘大眾日報’吧!惫嘟ń榻B,“郭洪濤聽后也說很好,名副其實為大眾人民服務(wù)!眱扇说囊环懻,既確定了一張報紙的名字,也框定了一張報紙的靈魂。

  光陰流轉(zhuǎn),四季更替。當年的中共山東分局駐地早已變?yōu)榕f址紀念館,靜靜躺在紀念館中的《大眾日報》創(chuàng)刊號,紙張已經(jīng)泛黃,但報頭的發(fā)刊詞依舊醒目——“為大眾服務(wù),成為他們精神上的必要因素之一,成為他們自己的喉舌,更成為他們所熱烈支持的最公正的輿論機關(guān)”。

  黨的立場、群眾的報紙,這就是大眾報人的初心。

  初心由何而來 

  “俺嫁到這兒的時候,俺娘也一直不讓住東屋,她常念叨說,指不定啥時候報社的同志還回來看看哩!” 

  ——云頭峪村村民狄元梅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誕生在巍巍沂蒙山間的大眾日報,一窮二白、創(chuàng)業(yè)維艱,卻始終初心不改,生生不息,是什么賦予了它頑強的生命力?

  心懷這個疑問,12月3日,冒著濛濛冬雨,重走創(chuàng)刊路前方報道組來到距王莊村8里外的云頭峪村。這里依山傍水、隱蔽性強,創(chuàng)刊之時,大眾日報印刷所就定址于此。

  69歲的狄元梅老人一見到記者,就熱情地招呼進屋,捧起一把剛炒熟的花生硬往記者手里塞!鞍臣姨梦葸吷,就是老印刷所,平時閑著沒事,俺就過去打掃打掃,落上灰就不好了。”

  狄元梅口中的“老印刷所”,就是《大眾日報》創(chuàng)刊號的誕生地,也是她的婆婆劉茂菊當年的婚房。

  當年剛剛嫁到牛家、住上新房的劉茂菊一聽辦報紙是為了打鬼子,二話不說就把東屋讓了出來,跟公婆一家擠到一間房住。

  “這間屋當年可是全村最好的房子!钡以坊貞浀,“俺嫁到這兒的時候,俺娘也一直不讓住東屋,她常念叨說,指不定啥時候報社的同志還回來看看哩!”

  推開斑駁的柵欄門,茅草鋪成的屋頂、青石壘成的屋墻,讓這間十平米左右的農(nóng)家小屋在冬日的雨天顯得格外陰冷。然而,時間撥回到80年前,這里卻涌動著一份火熱的激情。

  外面大雪漫卷,寒風刺骨,屋里卻人頭攢動、熱火朝天。揀字工托著油燈揀字,印刷工手搖印刷機咣當咣當一刻不停,4000份噴著墨香的大眾日報創(chuàng)刊號在這個雪夜誕生。次日五點天還沒亮,交通員張之佩便披著蓑衣,挑起扁擔,頂著風雪,將報紙分數(shù)批小心翼翼、一步一步送到王莊編輯部,再從這里由報社營業(yè)部分發(fā)到根據(jù)地各處。創(chuàng)刊半年多的時間,張之佩就是這樣沿著崎嶇的河溝,往返于王莊編輯部與印刷所之間。

  “聽俺大爺說,大眾日報社來到云頭峪的時候,莊里不少人都把房子讓給報社,自己去搭團瓢住(團瓢:類似窩棚的簡易住處——編者注)。”張之佩的曾孫張德生回憶道:“俺們祖輩能給報社、給打鬼子出份力,到現(xiàn)在俺臉上都覺著很有光!”

  漫漫80年,大眾日報深深地扎根在齊魯大眾的沃土上,吸根之甘醴精華,傳遞生命的給養(yǎng),成就了強大力量的源泉。

  初心緣何彌堅 

  “老一輩的給大眾日報社作貢獻,俺們小一輩的享福了!以前只能到山外去拉水,現(xiàn)在家家戶戶都能喝上自來水了。” 

  ——云頭峪村村民張守來 

  1996年12月,匡老逝世時留下遺愿:將自已的部分骨灰安放在云頭峪村。背靠著高高的錐子崮,匡老骨灰安葬處,栽了一株雪松苗。如今,這里已長成一片枝繁葉茂的雪松林。

  在前輩的影響下,80年來,大眾報人腳沾泥土,始終不忘根在何方。

  “這些年,報社對我們村幫助很大。”云頭峪村黨支部書記王付永說,“先是投資30多萬元,修通了一條長3公里的寬闊的水泥路,還投資建了蓄水池、揚水站、希望小學!

  在印刷所舊址旁,狄元梅早已搬進了3間寬敞的瓦房,這是1991年報社出資為老房東劉茂菊大娘蓋的新房。

  云頭峪水源難尋,2008年,報社尋求省地礦局的支持,為老區(qū)打了一口深井。這個曾為革命作出突出貢獻的小山村,由此徹底告別了祖祖輩輩喝“地窖水”的窘?jīng)r,喝上了安全衛(wèi)生的地下水。

  “老一輩的給大眾日報社作貢獻,俺們小一輩的享福了!”為匡亞明守墓15年的村民張守來說,“以前只能到山外去拉水,現(xiàn)在好了,我們村民都感謝大眾日報!”

  80年風雨兼程,80年一路壯歌。

  從筆墨紙硯到數(shù)字網(wǎng)絡(luò),無論媒體的形態(tài)怎么變,我們始終銘記,為大眾服務(wù)的初心不變。從金戈鐵馬到和平歲月,無論植根的時代怎么變,高舉旗幟、引領(lǐng)導向、圍繞中心、服務(wù)大局的使命不變。從家長里短到家國情懷,無論新聞的主題怎么變,團結(jié)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基調(diào)不變。從本地視角到全球視野,無論傳播的范圍怎么變,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lián)接中外、溝通世界的職責不變。

  用腳力丈量,用眼力辨析,用腦力思索,用筆力傳遞。變與不變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lǐng)的大眾報人必將守正創(chuàng)新,精準發(fā)力,努力走在媒體深度融合轉(zhuǎn)型前列,續(xù)寫壯麗新篇!